在人工智能逐步渗透体育训练与裁判系统的今天,真正让AI走上赛场成为“运动员”的尝试终于迈出了第一步。2025年6月初,一场由新加坡科技企业SkyBotics组织的“人机羽毛球挑战赛”在新加坡体育中心上演,比赛双方分别是现役世界排名前十的马来西亚选手李志文与一台代号为“SmashBot-X”的AI机器人。
SmashBot-X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机器手臂,而是由六轴高精度机械臂、实时视觉识别系统、动态飞行轨迹计算模块及AI预测引擎组合而成。该系统通过场上摄像头与自身传感器捕捉球速、旋转与落点,并在0.2秒内完成决策与回击动作。
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结果让不少人跌破眼镜。虽然最终李志文以2:1取胜,但每一局比分都非常接近,尤其第二局SmashBot-X凭借精准判断与无失误操作以21:18胜出,展现出惊人的稳定性与效率。
李志文赛后表示:“它不像人类会犯错,也不会被节奏扰乱。我不得不一直保持100%的专注,稍一走神就会被反制。”而SkyBotics项目负责人称,该项目旨在通过AI协助人类运动员分析训练轨迹,并最终实现智能陪练系统的商业化。
尽管目前SmashBot-X在灵活移动与战术变化上仍不及人类选手,但其准确率与执行力已经让许多专业教练感到惊讶。国际羽联(BWF)表示将密切关注这一技术发展,未来可能为青训提供机器人陪练辅助,以提升基层训练效率。
科技入侵竞技体育是否会削弱“人类智慧”?仍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人机大战为体育界打开了一个全新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