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协近日公布:在6月初于成都进行的一场“智慧体育”邀请赛中,首次使用“无人裁判系统”对乒乓球比赛进行全场判决,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人机博弈”正式走进中国国球的裁判体系。
这套由清华大学与中国电科联合开发的AI系统,结合高帧率摄像头、音频感应、3D轨迹建模与边界识别模块,可在球触网、边缘、落点时实现0.02秒级判定。在比赛中,系统完成了246次判罚,其中无一漏判与错判。
运动员对此评价积极。马龙表示:“它没有情绪、不受干扰,反应也比人类快。”部分年轻选手甚至认为,未来可将此类系统作为训练辅助工具,用于击球轨迹分析与落点复现。
不过,乒乓球“智能裁判”引发的争议也在酝酿。一方面,它大大提高了判罚准确率,解决“边线球争议”“擦边难判断”等历史顽疾;另一方面,现场“冷静无声”的反馈机制让观众缺少原裁判的人情味和氛围感。
中国乒协表示,该系统目前仍处于技术优化阶段,将继续在部分青年赛、实验性比赛中测试,预计最快2026年在全国锦标赛中试点全面推广。
在这个“数据+精准+科技引导”的时代,连最传统的“快节奏小球运动”也开始接受数字化改革。未来的赛场,可能不仅是人对人的较量,更是人与AI的协同博弈。